元曲与崔莺莺
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而当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又要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那这些爱情剧中最为著名的自当是《西厢记》,它让王实甫名满天下,青史留名。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此后流传数百年,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而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讲述了书生张珙与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一对青年,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主题,并带有强烈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
《莺莺传》的结局是莺莺最后惨遭张生抛弃,原因只因为是莺莺是“尤物”,会“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而张生的“忍情”弃舍,反而让称赞为“善补过”。后来张生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而王实甫的《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的命运,有情人也成了眷属,张生也考取了功名,种种反对势力也进行了妥协,结局成了大团圆。此可贵之处,在于他冲破封建阶级的爱情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评判了《莺莺传》的传统思想,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及对封建礼教的不屑与挑战。
主角崔莺莺,从《莺莺传》中被抛弃的悲情女子,到董解元笔下与情人私奔的反封建礼教的勇士,再到《西厢记》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的小姐,经过了几次蜕变,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并最终定型为“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的象征符号。
民谣与李伯伯
民谣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自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不论是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还是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中国的民谣,早期流行的多为校园民谣,叶蓓的《纯真年代》,老狼的《同桌的你》……而现下的民谣从爱情到旅行再到理想,除了有更精美细致的编曲,更有充满人文色彩的歌词。都说文艺青年要听张悬听陈绮贞,这两位台湾的民谣女歌手和内地的民谣男歌手风格是迥异的,后者的更有深意,更具人文气质。就像周云蓬的《沉默如谜的呼吸》,李志的《我爱南京》,大乔小乔的《消失的光年》……优美却不流蜜,简约却不枯燥,黯然却不神伤,深邃却不晦涩。
这首《李伯伯》则收录在张玮玮的《你等着我回来》民谣专辑当中。那应是流浪的张玮玮,用飞舞的音符串起一场遥远的异域记忆,脸上划着风霜的刻印。不再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无需苦中作乐强颜欢笑,诙谐的自嘲里满是岁月洗练过的豁达开阔,小格局里有大气象。
歌词前三段看似是很浅显的。实则是一种黑色幽默,在欢快诙谐的曲调里面有一种近乎残忍的调侃。同时还是一种对革命的解构和重新阅读。教科书上的革命烈士,都是生在黑暗、水深火热的旧社会,突然来了共产党,就一颗红心跟党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捐躯,或者不幸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但是李伯伯的事迹却告诉我们普通的群众在革命中的命运。他们很软弱,可能参军的目的并不明确;革命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主义,不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不是救国救民的道德紧迫感和优越感,不是一颗红心向太阳的狂热崇拜。而且他们可能完全不符合英雄形象,甚至有点滑稽的隐私或者生理缺陷,但他们的生命是具体的真实的。他们可能因为纯朴的原因跟了党,参加了红军,在战争中由于各种原因牺牲(可能并不英勇)。
革命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只是生活的一次选择,历史对他们来说就是命运。你可以说他们觉悟不高,但是他们真诚、朴实,他们行动、牺牲。正是千千万万个李伯伯,构成了革命胜利的力量。他们是革命的无名烈士,是被历史书遗忘的草芥英雄。所以,这首歌其实表达了人民对革命与战争的真实关系和真实态度。他们被文字遗忘了,于是变成了歌,一首给人带来欢乐的歌,在民间传唱。他们在这里调侃了自己,也调侃了革命。
从元曲到民谣 话说那李伯伯与崔莺莺
先看《李伯伯》后段歌词:
雨打梨花深闭门 燕泥已尽落花尘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 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
我此来不为求功名 只愿你先生切莫负我情
取自苏州《西厢记》评弹的一段唱词,原文如下:
雨打梨花深闭门
燕泥已尽落花尘
小红娘递简西厢去
东阁宴开为压惊
特请那有恩有义心中客
回避那无是无非廊下僧
恭敬不如从命好
请先生切勿负高情
《西厢记》的唱词说的是普救围解,崔家宴请张生,前两句“雨打梨花深闭门,燕泥已尽落花尘”说的是关门闭院,设宴待客,只为感谢恩人。另一层意思是暗示小姐已经准备好款待公子,与“心中客”张生成就良缘。另外单从前两句诗句来讲,《西厢记》也不是原创,引用的是南宋词人李重元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西厢记化用之后,这两句词句、意境俱佳,也是经典。
张玮玮他们这首歌把《西厢记》的唱词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不但屁股大而且没文化的老汉李伯伯和《西厢记》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西厢记》的唱词被张玮玮改动了,表达的意思更浓缩,也不太一样。“雨打梨花深闭门,燕泥已尽落花尘”在《西厢记》原文里说的只是为了设宴迎接张生而关门闭户,但是在歌词里已经有了以身相许的意味。因为后面紧跟着“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 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就是说,我以身相许,情郎你莫要负我。最后一句点名了歌词的真实意图,“我此来不为求功名 只愿你先生切莫负我情”。我们由此明白,这是李伯伯参军时说给党、说给革命的心里话。我来参加革命不是为了求功名,不为荣华富贵,我相信党,相信红军,愿意参加战斗(甚至捐躯),只愿你们不要负我。崔莺莺以身相许于张生,李伯伯以身相许于红军,这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
正是由于这样的联系,我们再回头来看前面黑色幽默的歌词,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最后一句“为了革命为了党,李伯伯就光荣牺牲了”也有了更隐晦的含义:表面层的理解是对李伯伯命运的调侃式的“升华”和总结,是最后一个笑点。但是另一层意思就是引发人们去想李伯伯为了革命和党而牺牲了,他的牺牲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有没有获得价值?
追梦痴子心
引用郝云的一张京片子民谣专辑名儿《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将理想这个词扣在崔莺莺和李伯伯两人头上或许有些高了。但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理想”在这两个人身上投射出的意义是颇耐人寻味的。
古代,女人的自我实现或许就只能体现在爱情上了。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勇敢地追求爱情,这俨然是一段关于爱关于自由关于造梦的传奇。至于李伯伯,旧社会里,投身革命与其说是多么伟大的理想,不如说是听从内心的一种选择。他或许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小人物,他不懂得理想为何物甚至对革命也没有多少理解,他只是单纯地相信革命并无惧牺牲。
他们都是勇敢追日的夸父。
从电影再到音乐,这几期的主题都围绕着“理想”这话儿。下一期“在路上”“生活在别处”“旅行的意义”,将继续来探讨“逐梦”。
温馨提示:菁华中国(Fine Born China) 独家原创稿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授权转载,敬请联系:crm@FineBornChina.com,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FBC201208.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支持!
标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