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 Born China > 乐活LIFESTYLE >

反叛与激情 摇滚乐缔造出无与伦比的青年文化

编辑: 肖想   资料来源:FineBornChina  发表时间:2013-07-09 08:53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鲍伯·迪伦;70年代的"性手枪"、冲撞乐团;80年代的许许多多重金属乐团;再到90年代的"涅槃"(Nirvana)、"珍珠果酱"(Pearl Jam)和"电台司令"(Radio head),这些乐团从只有理想的摇滚青年到拥有巨大名声和财富的明星都经历过彻底的混乱、自我怀疑,然后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出路,最后在摇滚史留下他们挣扎的痕迹,或者血迹。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伯·迪伦、大卫·鲍伊、琼·贝兹、冲撞乐团、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摇滚乐又是否可以掀起革命呢?
 
上世纪60年代的许多人如此真诚地相信着。他们相信社会革命必须要有文化革命,而摇滚乐就是文化革命的前锋。英国的左派们在杂志上认真讨论披头士和滚石乐团(RollingStones)的影响力;美国的新左派们则试图在1968年结合摇滚与抗议运动。
1968年民主党在芝加哥的党代表大会前夕,市政府禁止电台播放滚石乐团(Rolling Stones)正红的歌曲《Street Fighting Man》,因为市政府担心这首歌会鼓动年轻人的骚乱。这位市长正确体认到歌曲的强大煽惑力,但他没有预见到的是,即使这首歌被禁播,当年的这场大会仍然发生严重暴动,因为社会不满早已遍地烽火,而且,许多其他的愤怒歌声仍在现场被演唱,例如底特律的政治车库乐队MC5的《Kick Out the James》。结果谁也没料到的,MC5用他们宛如机关枪的吉他噪音,在芝加哥掀起了巨大暴动。
 
60年代这样一个反叛与激情的剧烈年代
可以说,一切摇滚乐的华丽与苍凉似乎都从这里开始。50年代刚诞生的摇滚乐在这个年代开始绽放全部的光和热,各种后来的流行音乐类型从这时萌芽,而无数的摇滚英雄和永恒神话都镌刻在这里。欢迎来到60年代。
alt   alt

 

 

alt

 

alt 

 

这是一段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真实历史,也像是一出精心写就的影片:披头士创造出无人再能超越的披头狂热,鲍伯·迪伦(Bob Dylan)在二十多岁就以清秀忧郁的脸孔以及睿智的诗歌成为时代代言人,伍德斯托克(Woodstock)三天三夜充满爱(与做爱)与和平,种种传奇或疯狂的情节竟然都在同一个时代出现,不但高潮迭起,连结局也是剧力万钧——是何等巧合,可以让三个摇滚英雄都用生命来为60年代写下血红的句点,并同样在27岁时过世! 

 

当时刚诞生不久的摇滚乐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种针对年轻人生命处境而创造的音乐,试图表达或挑逗他们的欲望和不满。也是从摇滚乐的诞生开始,年轻人市场开始被重视,青年文化成为重要的营销概念。这个商业化的过程吊诡地使得青年一代开始浮现特定的时代意识,意即"我们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而进一步酝酿了60年代的青年文化运动。当迪伦激愤地唱出"这是什么感觉/这是什么感觉/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完全没有人知道/你就像一颗滚动不止的石头"时,一整个时代青年的彷徨与无奈都倾泄而出。而来自英国的滚石乐团(Rolling Stone)和谁人乐团(The Who),则分别以《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和《My Generation》,来释放英美两地青年的不满与压抑。摇滚乐促成了人类史上第一场青年文化革命。 

 

70年代是华丽摇滚的"华丽"时期

70年代是属于华丽摇滚的。历经三十多年,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深深影响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流行文化:同性恋政治掀起的社会浪潮,新浪漫主义的复兴,华丽美学语境下的妆容、服饰,明星效应和人物角色的类型化,以及充斥着毒品和享乐主义的俱乐部及小剧场…… 

华丽摇滚因此是一场艺术运动,它还造就了坎普式反讽中重复出现的性别模糊、雌雄同体主题,也影响了包括Andy Warhol、Jack Smith、Peter Hujar、David Hockney、Richard Hamilton、Sigmar Polke、Cindy Sherman在内的几代艺术家。

alt当今同性恋政治掀起的社会浪潮

 

alt

 

alt   alt

 

alt纽约史上最大LGBT同性恋游行

 

华丽摇滚(Glam Rock或Glitter Rock)是硬摇滚的一个分支,特点是性别模糊的装扮,华丽戏剧化的台风和颓废慵懒的音乐风格。“Glam”来自单词“glamour”,指魔法与魅力。它产生、活跃和消亡于70年代的英国,代表人物有QUEEN乐队,David Bowie和Roxy Music等。

那是什么拉开了1970年代华丽摇滚的序幕?1968年密歇根安阿伯市傀儡乐队(The Stooges)和MC5的诞生,1970年堪萨斯市Lou Reed重组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1971年纽约圣马可教堂Patti Smith在Lenny Kaye的吉他伴奏下诗歌朗诵,还是1970年伦敦David Bowie(华丽摇滚的始祖)开始缝制他那华丽浮夸的Ziggy Stardust演出服?答案是,这些事件在不同地点的集结出现,造就了一个时代。

 

也许大家还会争论是Marc Bolan(T-Rex的灵魂人物Marc Bolan开始化上浓妆、身着闪光亮片衣服、头顶红色蓬松头发,以专辑Electric Warrior写下了几乎与披头狂潮比拟的Bolan mania(Bolan狂潮):在他的演唱生涯衰落之前,他的专辑共卖出3700万张,比吉米·亨德里克斯和谁人乐团在英国的销售量加起来还多。)还是大卫·鲍伊才是华丽摇滚的教父。或许,就歌曲的可接近性或是造型的容易模仿性来说,Marc Bolan推动了华丽摇滚的流行风潮,但是大卫·鲍伊却把华丽摇滚的界限向前推展,创造了新的艺术内涵并真正颠覆了既有的性别认同框架,而且,他一手创造出华丽摇滚的其他传奇变种。

alt

 

alt   alt

 

alt   alt

 

总之从1971年起,Marc Bolan和大卫·鲍伊的成功开始卷起一片华丽摇滚的风潮。还有充满优雅颓废艺术派的Roxy Music。甚至主流摇滚乐的Elton John、Rod Stewart也化上浓妆。接着整个1972、1973年,英国排行榜上都是这些不论在造型、形象、舞台表演,甚至歌词中尝试跨越性别界线,穿越前卫与颓废的团体。然而到了74年,大卫·鲍伊就褪去了Ziggy Stardust的外壳,开始他的下一场人生演出;Brian Eno离开Roxy Music,去开创他在音乐史的神圣地位;The New York Dolls的鼓手Billy Murcia死亡。瞬时间,华丽摇滚的奇异与瑰丽都逐渐褪色,并且湮没在同时期更狂嚣的声响中,那是摇滚史上属于前卫摇滚和重金属的所谓"超级乐队时期"。

 

也许你说华丽摇滚只属于那个有些远了的70年代,时间还只要短短两三年。但华丽摇滚并非只是昙花一现的流行风尚,在那个社会和政治的动荡时期,艺术与音乐彼此提供养分,在性欲、表演、乔装、时尚等主题间盘旋。而华丽摇滚最深的影响恐怕是颠覆了摇滚自诞生以来和情欲的关系。因为摇滚乐本来诱惑的就是青春期的骚动。当猫王用他的臀部撼动这个世界时,他就是以挑逗年轻人的性欲来进行对成人世界的反叛。

 

今年“Glam!The Performance of Style”专题展的开幕就迎来了新一波Bowie热和《Ziggy Stardust》纪念活动。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BBC著名音乐节目《流行巅峰》上,与吉他手Mick Ronson勾肩搭背的David Bowie,这新一轮的怀旧风潮也足以让那个属于华丽摇滚的时代恍如隔世。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一件Marc Camille Chaimowicz为利物浦展览度身定制的装置作品。它在艺术家1972年创作的《庆祝?真实生活》上稍作改动,巨大的球镜和舞台灯光在David Bowie的音乐中闪烁。Bowie的形象在展厅中屡次出现——Terry O’Neill拍摄于1974年的照片中,Bowie坐在一只跃起的大丹犬旁,为专辑《Diamond Dogs》做宣传。O’Neill曾回忆起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狗出人意料地向我扑来,Bowie的表情变了,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这幅照片入选《Q》杂志2002年特刊“摇滚史上最伟大的100幅照片”。

展览还呈现出了一个与大众想象不尽相同的1970年代亚文化。一个退去闪光灯和奇装华服的边缘世界浮出水面——纽约地下同性恋文化,在艺术家的画笔下和镜头中,仿佛完全不属于那个急速郊区化后的美国“纯真时代”。同性恋政治已经获得了它的合法地位。1967年,英国“同性恋改革法案”在国会通过,在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题材进行大胆探索。

alt

 

70年代其实还有朋克摇滚。1977年,这个从此改变摇滚乐想象与美学的刻度,那一年,伦敦的墙壁写满了绝望与不满,空气中酝酿着冲突与不安。夏天,十年前的summer of love转变为summer of hate,而已经二十多岁的摇滚乐将从这里开始永远改变航向。

那支朋克摇滚英雄 “性手枪”,史上空前猥亵和制造混乱的乐队。当他们用尽生命中的所有愤怒高喊“无政府主义在英国”(Anarchy in the UK)时,他们不仅召唤出一个时代的反叛意识,更从此建构出摇滚乐的新迷思。“性手枪”从崛起到殒落的故事,以及在英国社会带来的骚动,正是朋克运动对整个摇滚乐史冲击的缩影。
“I wanna destroy it, punch it, break it. I wanna be an anarchist.”
“性手枪”狂暴的舞台风格,《Anarchy in the UK》等歌曲劲爆直接的歌词,使他们很快成为当时地下乐界的龙头,并深深影响了包括冲撞乐团在内的一票乐队。
alt   alt
 
如果说“性手枪”把朋克的革命能量提升得更加强烈,那么冲撞乐团就是把朋克的可能性开拓得更为深远。
相较于“性手枪”的无政府和虚无主义,冲撞乐团的歌宛若一篇篇激进的政治宣言:他们批判腐败的国家机器、贫富不均、年轻人失业问题及种族歧视问题等,他们也积极组织反种族歧视的活动“Rock Against Racism”。同时由于冲撞乐团受到60年代摇滚乐的影响,他们甚至可说是音乐文化熔炉:雷鬼、传统摇滚、抗议民歌加上刚萌芽的舞曲。
1979年,冲撞乐团发行撼动世界的专辑《London Calling》。这张专辑虽然是在1979年发行,后来却被美国《滚石》杂志选为80年代最佳专辑第一名,因为它无疑为80年代后的另类摇滚建构了一切语汇与想象的根源。
然而同样在1979年,朋克运动告终。讽刺的是,正是这一年英国朋克的主要敌人保守党代表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了十一年的保守党霸权。
alt   alt
 
alt   alt

温馨提示:菁华中国(Fine Born China) 独家原创稿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授权转载,敬请联系:crm@FineBornChina.com,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FBC201208.
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支持!
菁华时尚生活

菁华时尚生活
标签:

相关推荐>>

评论>>

旅游 服装 电影 音乐 美食 时尚 数码 家居 摄影 汽车 旅游 创意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大学路101号清华科技园创业大楼B座B1103

电话:+86 756 3613186     传真:+86 756 3613189

客服邮箱:Hello@finebornchina.com

DYNAMIC
INTELLIGENT
SOPHISTICATED